苏伽特:请在世界所有的角落实践这个方法 | 头条
自从在印度开启震撼时代的“墙洞实验”以来,苏伽特一直致力于“儿童自我教育”的研究。他设想的“云端学院”,充分利用孩子的自学能力,极大减少教育投入,颠覆了传统教育方法,找到教育公平的可能。
苏伽特·米特拉(Sugata—Mitra)
▼▼▼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q0121u8w0l3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学校的教育形式
学校的教育形式源自何处?
当今学校的教育形式,最早可追溯到300年前的大英帝国。在没有电脑、没有电话的时代,所有的文件资料都需手抄、所有工作都要人力落实。维多利亚时代,人们创造了一台由人组成的覆盖全球的“计算机”——公务员行政体系(至今仍在运行)。为了支持这个系统运作,就催生出培养这些人力的体系:学校。
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
学校需要培养出协调一致、一模一样的体系支撑者。这样,才可以从新西兰随便挑一个人送去加拿大,立刻派上用场。这个如此有蓬勃生命力的系统,至今,仍在像当初那样源源不断地输出着同质的人才。
维多利亚时代输出的同质人才
可是,如今帝国已逝,这个产生了那些同质人才的设计,我们能用它来做什么?
已经过时的学校
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,学校这种教育形式构建得十分好。可是我们不再需要它了,我们所知道的学校已经过时。
现在,每个办公室都有成百上千台计算机。人们只需操作计算机就可完成书记员的工作,不用书写漂亮、不用心算乘法。事实上,我们当下更需要的是,领悟能力与敏锐的辨识能力。
现在 VS 未来
未来的工作将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。可是如今这样已过时的教育,足以帮住我们的孩子应对未来的世界吗?
墙上的洞——自我教育新实验
未来的时代
10多年前,我在新德里教人编程的办公室靠近一个贫民窟。我一直想,究竟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也学习计算机程序?他们应该学这个么?那时,常有一些拥有计算机的富裕家长,告诉我他们的孩子多有天分、多么聪慧过人,年纪小小就能用计算机做这样或那样的事。我忽然想,为什么这些富人都有“天赋异禀”的孩子?而贫民窟的孩子资质就如此平庸?
“我们只好自己教自己”
我在贫民窟的外墙上打了个洞,并在里面安装了一台电脑。这些孩子不懂英语,更不知道什么是因特网。给几乎从未碰过电脑的孩子一台电脑,什么会发生?
孩子们蜂拥而至问我这是什么,我没有解释。
然后他们说:“我们可以摸一下吗?”
“如果你们愿意的话。”,说完我便离开了。
8个小时左右后我回到这里,发现他们正在上网并相互教对方如何浏览网页。
他们之前可什么都不知道,这怎么可能?或许是我某个学生经过,为他们演示了如何操作?于是,我重复了这个实验。
在离德里300英里一个偏远的村子,偶然路过一个软件开发工程师的概率极低。那里没有地方能让我住下来,所以装好电脑我就离开了。几个月后我回到了这里,发现几个孩子在上面玩游戏。
当看到我时,他们说:“我们想要更快的处理器和更好用的鼠标。”
我惊讶道,“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的?”
他们用略带生气的口吻说:“你给了我们一台只能用英语动起来的电脑,所以我们只好自己教自己英文。”
那是我作为教师,头一次听到有人如此随意地说“教自己”。
墙洞存在的第一天
一个8岁的孩子在教一个6岁的孩子操作电脑
女孩用马拉地语说:“里面有个处理器。”
回顾那几年,我在各处不停地重复这个实验,得到了相同的结果。我开始四处宣传,记录并评估每件事。在九个月的时间内,一群孩子与一台设置成任何语言的计算机单独在一起,几乎能够达到同西方办公室秘书一样的操作水准,我看到这样的事情一再重演。
从语言到复杂的生物技术科学
后来我开始加深难度,用别的课题作实验——例如发音。
在南印度,有一个社区的孩子英语发音非常糟糕,而他们需要更好的发音来找到更好的工作。我给了他们一台带有语音转换文字工具的电脑,告诉他们,“一直对着它讲话直到你讲的东西被打出来。”
学习英语发音的孩子(南印度)
他们之中有一个女孩,后来凭借自己纯正的英式口音,找到了在呼叫中心的工作。
这些孩子还能做到更多吗?为此我想出一个可笑的计划,用来打败自己之前的论证。我做了一个荒唐的假设——南印度村庄里说泰米尔语(一种南印度语言)的孩子能够通过一台街边的电脑,学会用英语表述的、关于DNA复制的生物技术科学吗?我想,考这个他们肯定得零分。几个月时间之后,他们或许还是零分。接着我会回到实验室并说,我们需要的是学校系统里正规的、专业的老师。
在南印度的一个村子(kallikuppam),我在墙洞里装上了电脑,里面有从网上下载的各种关于DNA复制的东西,绝大部分我都不懂。我告诉孩子们,这是热门的、重要的东西,不过都是英文写的。
他们对我说:“我们怎么可能懂这么多英语单词还有图表和化学?”
我说,“我也不知道,不过我要走了。”
几个月之后,我回来了。孩子们成群结队地跑来说:“我们什么都没搞明白,可是我们还没有放弃,每天都在研究它。”
有个小姑娘举起了手,用泰米尔语夹杂着蹩脚的英语说:“除了不恰当地复制DNA分子会导致疾病,别的我们都不知道了。”
跟着我测试了他们。从零到三十,这在教育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。热带高温下的两个月时间里,用树下一台设置为陌生语言的电脑,他们做着超前他们那个时代十年的事情。
但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标准下,三十分仍是失败的。怎样才能让他们及格呢?我找不到老师,找到了他们的朋友,一个22岁当会计的姑娘。这个姑娘没有学过任何自然科学,于是我让她用“祖母的办法”——站在他们身边,不断地鼓励他们、肯定他们。
讨论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的孩子(南印度)
她照做了两个月,孩子们的分数窜升到了50。这个南印度小村庄的孩子们,追上了新德里那些有训练有素的生物老师的、昂贵的私立学校。
那一刻我意识到,这是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一种途径。
未来的学习
未来的时代
未来的工作会变成什么样子?未来的学习将会变成什么样子?现在,孩子们一手抓着手机,然后不情愿地去学校用另一个手拿起课本。那未来呢?我们可以完全不用去学校吗?
当我们需要了解什么东西时,两分钟内就能查到。尼葛洛庞帝(Nicholas Negroponte)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:未来,究竟会变成我们向往的那样,还是发展为另一个情况——连知识都会过时?
现在 VS 未来
知识把人类和猿猴区分出来,大自然用了1亿年让猿站立起来变成智人。而我们只花了1万年让知识成为过去时,这是多么伟大的成就。但我们必须把这些成就纳入我们的未来一起考虑。
或许关键在于激励机制。我做过的这些实验,都仅仅是在向学习致敬。
神经系统科学表明,当位于我们大脑中央位置的爬行动物脑受到威胁时,会使其他部分停工。它会关闭负责学习的额叶皮质,而惩罚和考试都被看作是威胁。我们让孩子们过来,让他们关闭自己的大脑,然后说:“做吧。”
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系统?因为帝国时代需要能够受到威胁而能存活下来的人。当你独自站在战壕面对危险时,只有一个选择——活下来。但帝国时代已经远去,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如何对待创造力?我们必须把它扭转,让它从威胁转变为乐趣。
“云外婆”计划
我回到英国向当地的奶奶们发起号召,邀请她们在家每周提供一个小时的上网时间,她们被成为“云外婆”。要是哪个孩子有了麻烦,我们就呼叫外婆,她只需安坐在网络上通过Skype搞定。她们可以被传送到任何有需要的学校。
英格兰西北部小村庄的云外婆
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小村子的孩子们
我们应该把学习视作自主教育的产物,允许教育过程自主化将能引发学习。这不是强制它发生,而是诱导它发生。老师启动这个过程,然后敬畏地退到背后,观察学习的发生。
构建自主学习环境
但孩子怎样学习?怎样让孩子意识到去学习?我倾向于构建一个自主学习环境,由网络链接、协作,以及激励组成。
孩子们的自主学习活动(英格兰)
我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环境,为重大课题提供全套课程。在石器时代,男人和女人们常看着天空说,“那些闪闪发光的是什么?”然后他们建立了最早的课程。而我们却忽略了这些奇妙的提问,给出枯燥无趣的回答——把它们的冲撞叫做“正切”。
我们可以对一个九岁大的孩子说:“如果一颗流星向地球撞过来,你知道它们会撞得到还是撞不到呢?”
假如他说:“什么?怎么知道?”
你说:“有一个神奇单词叫做——正切。”然后留下他一个人,他自己会琢磨出来的。
孩子们找到的答案
我尝试向孩子们问过一些非常惊人的问题——“世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它又会怎样结束?”、“我们呼吸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?”这些都是他们在不依靠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。老师提出了问题然后退到了后面,称赞得到的回答。
创造学习的未来
我们不想成为巨型人体计算机的零部件,不是吗?我们需要创造学习的未来。通过帮助全世界所有的孩子,挖掘他们的好奇心和协作力,来设计学习的未来。
请帮助我建造这样一所学校——云端学院。它将会成为一所孩子们被协调人提出的伟大问题驱使着,展开智力冒险的学校。
我打算建一所研究这种教育方法的机构——一个几乎无人操作,只有一个“老奶奶”确保它的健康和安全,它的一切都来自于计算机和网络,所有的事都由电脑完成的机构。
但我希望我们一起去做另一件事——创造自主学习环境,在家里、在学校、在课外、在社团……有一大堆来自TED的资料会告诉我们怎么做。如果大家愿意,请在世界所有的角落实践这个方法,并把资料发给我,我会将其汇总、整合到云端学院。让我们一起创造学习的未来。
喜马拉雅山上的小女孩
我对她说:“你知道吗,我想给每个人、每个孩子一台电脑。但我不清楚我该怎么做。”
她像这样举起了手,并对我说:“坚持下去。”
我想这是个好主意,我会采纳她的提议。
苏伽特 · 米特拉(Sugata·Mitra):
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,TED演讲百万奖项获奖人,“云端学院”的发起者。其主要研究领域在认知科学,信息科学和教育技术。他所做的研究和探索都是指向儿童的天性、好奇心和对儿童的信任。
2017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,苏伽特·米特拉教授将第一次赴中国本土演讲——出席“重构学校——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”。为参加本次会议,苏伽特教授甚至婉拒了BBC节目档期。我们一起来猜一猜,这一次他要对中国教育讲点什么?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一键报名